煤炭(煤炭行業分析報告)作為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滋養了無數工業城市。然而,隨著數十年高強度開采,一些煤炭老礦區逐漸陷入“資源枯竭、成本高企、發展乏力”的困境,保有儲量銳減、開采條件惡化,部分礦區甚至面臨“煤盡城衰”的風險。推動煤炭老礦區轉型,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民生保障、區域經濟升級的“必答題”。
當煤炭老礦區“靠煤吃飯”的路徑走不通時,如何實現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如何讓職工找到新的生存空間?破解這些難題,離不開職工依托的企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服務。唯有打通“人—企業—政府”的協同路徑,才能讓老礦區真正煥新顏。
在老礦區轉型發展過程中,煤炭企業是沖鋒在前的主體,政府是保駕護航的后盾,二者如同“雙引擎”,缺一不可。若沒有煤炭企業的內生動力,政策便成了“空中樓閣”;若缺乏政府的外部支撐,煤炭企業轉型也易陷入孤軍奮戰的僵局。
當前,一些老礦區煤炭企業的轉型之路布滿荊棘。有些企業耗時數十年探索非煤產業,卻始終跳不出“一煤獨大”的怪圈;新產業培育如同慢生根的幼苗,遲遲無法撐起發展大梁。深究根源,路徑依賴是最大阻礙。仍有煤炭企業管理團隊沿用傳統煤礦的經營思維,知識結構跟不上新能源、新業態發展步伐;選人用人機制僵化,“論資排輩”取代“能者上”;國企改革淺嘗輒止,未能觸及核心機制,僅靠小修小補,很難打破傳統枷鎖。
當然,也有部分老礦區轉型發展如火如荼。擁有140多年歷史的徐礦集團,沒有因本土資源衰減而放棄煤炭主業,而是主動“走出去”,在資源富集區建成現代化礦井。撫順礦業集團立足本土資源,構建以煤炭和油母頁巖綜合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讓老工業基地的煙囪飄出“綠色效益”。
從這些案例中,不難提煉出老礦區煤炭企業的轉型邏輯:不盲目棄煤,而是立足資源找優勢。要守住煤炭主業基本盤,通過技術升級挖潛存量;要延伸產業鏈,在煤電、煤化工等非充分競爭領域尋找機會;要盤活廠房、土地、技術專利等隱形資產,用好老礦區最可靠的轉型“家底”。
值得注意的是,老礦區轉型需要選對窗口期。老礦區煤炭產量達峰并進入緩慢下降階段時,是轉型的最佳時機。此時,煤炭主業雖效益下滑,但仍能維持十余年生產,可為轉型提供“緩沖墊”,避免出現“資源一枯、企業即衰”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