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AI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高校紛紛設立人工智能學院、開設相關專業課程,科研機構與企業加強協同創新,初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格局。面對技術迭代加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的現實需求,學科交叉融合程度不深、理論教學與產業實踐脫節、高端領軍人才和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區域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依然突出,導致我國AI人才供需比達1∶10,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工智能領域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對此,要從頂層設計、產學研協同、普惠賦能和生態融通等多維度發力,構建高質量的AI人才培養體系。
戰略前瞻布局是前提。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和長期性技術,人才培養并非一域之事,而是關乎國家競爭力的系統工程。從國家層面制定并實施前瞻性、系統性的AI人才發展中長期戰略,規劃各階段重點任務,統籌協調科技、教育(教育行業分析報告)、工信、財政等各方力量,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優化政策環境、明確目標路徑與資源投入機制,優化原始創新突破、關鍵技術攻關、倫理安全治理等重點領域的人才布局,確保人才培養“先手棋”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同頻共振。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關鍵。作為人才成長的“實踐熔爐”,企業與高校的有效銜接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可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或產業學院等方式,將真實案例、數據資源和工程經驗引入教學環節,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技術落地的復雜性和現實挑戰。高校需根據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培養方案,確保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此外,還需注重科技倫理、數據安全、社會責任等“科技向善”的軟實力建設,以培育兼具技術思維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如清華大學將“工程倫理”“科技與社會”等納入人工智能專業必修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思考技術發展的社會影響和價值邊界,為推動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普惠賦能是重點。推動人工智能基礎知識與技能教育“前置”,在中小學階段融入編程思維、數據素養、AI通識等內容,激發青少年探索興趣,夯實人才儲備基礎。發展在線教育平臺和開放課程資源,降低學習門檻,支持在職人員、偏遠地區群體和轉崗勞動者參與AI技能培訓。如百度聯合各地工會推出的“勞動者第二技能學習平臺”,已在武漢、深圳、北京等多個省市落地,通過權威易懂的課程破除AI學習的專業壁壘,讓人工智能的時代紅利惠及更多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