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約83.2吉瓦,我國累計裝機容量達43吉瓦,占全球市場份額50%以上。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產業規模領跑世界。同時,隨著項目向深遠海加速拓展、技術復雜度上升,疊加電價補貼全面退坡,行業也面臨成本激增與盈利下降的挑戰。融通共鏈通過跨產業深度協同能有效分散風險、優化資源配置。
技術協同,跨產業借力打力。海上油氣平臺數十載積累的防腐抗壓、深水安裝技術,是海上風電基礎結構的堅實后盾,兩者在復雜多變的海洋環境挑戰面前,共享著抵御風浪的智慧結晶。風電主軸軸承所需的超高精度與可靠性要求,與航空航天、精密機床領域異曲同工,協同攻關核心材料與制造工藝,能夠節約研發成本,共同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風機內復雜的變流器、傳感器與智能控制系統,底層邏輯與工業互聯網、智能船舶(船行業分析報告)領域相通,平臺互通、技術共享將大幅提升海上風電智能化水平與運營效率。跨產業技術融合以乘法效應突破單點瓶頸,帶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推動海洋經濟整體躍升。
資源復用,實現從專屬向共用轉變。風電大型部件的專用碼頭與重型吊裝設備,通過適當改造可服務于大型海工裝備制造或遠洋運輸,提升稀缺岸線資源與重型裝備的利用效率。專業風電運維船舶與團隊強大的海上作業能力和監測設備,可為海洋環境調查、生態監測以及海上應急救援提供即時支持。為風電選址和運營量身打造的高精度海洋氣象、水文數據庫,是漁業捕撈、航運安全、海洋科研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通過跨產業資源協同,資產利用效率顯著提升,成本大幅降低,實現產業價值多元化拓展。
海上風電這條以能源電力為核心,匯集海洋工程、高端制造、智能控制、氣象服務以及生態修復的產業鏈,正以其長鏈條、高關聯、強帶動、廣輻射的特質,成為海洋經濟的重要支點。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發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開發邁入規模化、基地化發展的新階段。在各項政策有力推動下,以五大基地為代表的海上風電集群建設加快落地實施、成效斐然,為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山東半島基地立足北方,規模化開發成效顯著,基地總裝機容量580萬千瓦,依托渤中、半島南、半島北項目群,建設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成為引領我國北方海上風電發展的標桿區域。長三角基地以江蘇鹽城為核心、上海為技術前沿、浙江為制造樞紐,形成全球領先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截至2024年底,長三角基地累計裝機容量1840萬千瓦,其中江蘇省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率先突破千萬千瓦大關。粵東基地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00萬千瓦,占廣東省總量的36%,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成40兆瓦級實驗平臺,吸引龍頭企業入駐。
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形成“技術突破—成本下降—市場擴張”的正向循環,顯著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規模化驅動技術創新,海上風機單機容量從早期的3兆瓦提升至20兆瓦級,葉輪直徑突破250米,閩南基地率先實現國產16兆瓦超大容量機組批量化應用,全球首臺26兆瓦國產化機組下線,發電效率提高30%以上。長三角基地的江蘇如東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打破了歐洲柔性直流輸電的壟斷,解決了海上風電遠距離輸電難題,為海上風電規模化送出提供技術模板。規模化驅動產業升級,海上風電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國產化率超90%,關鍵部件如葉片、齒輪箱、發電機全球產能占比60%至70%,全球前10整機制造商中占7席,江蘇鹽城、廣東陽江等基地實現“3小時供應鏈”,帶動投資超200億元。同時,規模化有利于實現集約用海以及集中采購、建設、安裝和運維,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長三角基地固定式基礎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已從1.5萬元/千瓦降至1萬元/千瓦以內。
集群化、基地化發展有效促進了海域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和立體化開發。裝機規模跨越式增長、全產業鏈加速完善、技術創新持續突破、開發模式優勢盡顯,共同提升了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加強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推動我國海上風電從規模領先邁向質量引領,為加快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