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型購物中心或商場的“門面”,大牌美妝曾長期占據著黃金位置,也承擔了吸引客流、提升形象的價值。但這兩年,消費者漸漸發現這些高大上的美妝專柜不見了蹤影。
它們不全是消失了,而是被轉移了位置。近幾年來,一些高端或高奢購百紛紛把化妝品類挪至其他樓層,大眾/社區購物中心則將化妝品店布局打散,分散到各個樓層。一位消費者稱,她去家附近的西北旺萬象匯購物,偌大的商場一樓,只有一家絲芙蘭,另一位消費者也稱,公司附近的老牌商場,一樓過去全是美妝柜臺,去年重新裝修后只剩歐萊雅和萊珀妮。
誰 “擠”走了美妝專柜或品牌店?金店、戶外運動品牌、茶(茶行業分析報告)飲,尤其是潮玩,泡泡瑪特儼然成了商場的“香餑餑”。贏商大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其收錄的全國5萬方以上的購物中心中,泡泡瑪特的門店有70%以上位于商場一層。
潮玩、戶外運動擠走美妝,背后潛藏著經濟下行期間新的消費趨勢。過去,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消費者會傾向于購買價格低但能帶來心理滿足的小商品,比如口紅,這就是所謂的“口紅效應”。但如今,在我國,消費者更愿意為能夠直接帶來情感共鳴、心理慰藉、自我認同等情緒價值的產品買單。
當然,不是說口紅效應真的消失了,消費的邏輯本質上沒變,只是場景從美妝轉移到了其他更能帶來快樂和刺激的行業。
除了潮玩,根據后浪研究所發布的年輕人消費升級報告顯示,以“體驗消費”的升級為例,選擇在旅游方面“狠狠消費”的年輕人比例高達47.4%;選擇演唱會、音樂節的比例位居第二,也有24.1%;選擇戶外活動的比例第三,為23.8%。
今年演出市場更是直接爆發。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5年7月,全國上演總票房為34.23億,其中演唱會占比高于九成,票房為29.41億。對比2024年7月22.19億的成績,幾乎是翻了近六成。
年輕人對演唱會、音樂節的熱情可謂瘋狂,但她/他們不單單是為了追星,更多的人是沉迷于集體狂歡帶來的共鳴、宣泄或者治愈,簡單來講就是情緒價值。
相比演出,年輕人對美妝則進入了一種普遍消極的狀態,以前對精致妝容的追逐,現在變成了不化妝的自由。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名為“第二天上班就不化妝了”,總閱讀量超過3億。而且更重要的是,當年輕人選擇上千塊錢的演唱會門票說買就買、新發售的LABUBU即使加價也要瘋搶,她/他們在其他方面的開支自然就變得“摳摳搜搜”,這直接影響了對美妝產品的消費熱情。
對比2021-2025年上半年化妝品零售總額與社零總額的增長趨勢,可以發現,在2021年,化妝品類1-6月同比增長率達26.6%,高于大盤的23%。此后,化妝品零售總額增速都沒能明顯跑贏社零,在2022年以及今年,都比社零總體增速要慢2個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