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工業(工業行業分析報告)互聯網在破解“老師傅經驗”難題時,更多是將這些“隱性知識”顯性化、流程化,但本質上仍是對人類經驗的模仿和復刻,難以突破能力的上限。如今,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日益凸顯,正從工業互聯網的“輔助工具”變為“核心引擎”,它實現的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根本性的超越。
一是智能決策,讓傳統技藝科學化。人工智能通過學習工業互聯網應用中積累的大量高質量數據集,可以快速熟悉工業制造全流程各環節和各種工藝參數,尤其是能以算法模型的形式“活學活用”老師傅們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看家本領”和“獨門絕技”。這不僅實現了寶貴經驗的數字化沉淀,更將傳統的“技藝”升華為現代的“科學”,讓生產過程從“知其然”邁向“知其所以然”。
二是人機共創,讓工業生產數智化。人工智能這個“超級大腦”的植入,賦予了工業互聯網實時優化和智能調度的能力。它能夠指揮工業機器人這個“靈巧身體”,將計算出的最優指令不差分毫地在物理世界中實踐、操作,從而誕生了功能強大的“工業智能體”。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開始在車間里廣泛應用,人形機器人等更高級形態的智能體也正從概念走向應用,預示著未來工廠將擁有更強的柔性和適應性。
當工業互聯網裝上“AI引擎”,制造業就能跑出“數智加速度”。202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超過40萬億元,通過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哪怕僅僅提升一個百分點的效能,就意味著4000億元的增量價值,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磅礴動力。